標題:

以前的恐龍有分什麼時期嗎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發問:

以前的恐龍有分什麼時期嗎 我不是很了解的說 所以~ 想問一下

最佳解答:

恐龍的時期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ourfreeweb/decoration/book2.gif 中生代(2 億 4000 萬至 6500 萬年前)三疊紀:2 億 4000 萬至 2 億 1000 萬年前侏羅紀: 2 億 1000 萬至 1 億 4000 萬年前白堊紀:1 億 4000 萬至 6500 萬年前地質時期:更新世 (1.94-0.01)冰河時期,哺乳類動物上新世 (5.2-1.64)氣候寒冷,哺乳動物和現代的相似中新世 (23.5-5.2)山形成,有吃草的哺乳動物漸新世 (35.5-23.5)氣候寒冷,有些哺乳動物像現代類型始新世 (56.5-35.5)樹林很快生長古新世 (65-56.5)樹林和哺乳動物開始出現白堊紀 (146-65)恐龍絕侏羅紀 (208-146)出現最早的鳥類三紀 (245-208)干燥的大地,出現恐龍二紀 (290-245)爬行類的動物主宰大地石炭紀 (263-290)出現最早的爬行類動物泥盆紀 (409-363)出現最早的兩栖動物志留紀 (439-409)海面蓋冰,出現了陸上動物奧陶紀 (510-439)寒武紀 (570-510)前寒武紀 (4600-570)有很簡單的生物?三疊紀Nothosaurus幻龍Mussaurus鼠龍Lyceanops雷賽獸Keichousaurus貴州龍Staurikosaurus十字龍?侏羅紀Stegosaurus劍龍Tatisaurus大地龍Gasosaurus氣龍Ichthyosaurus魚龍Megalosaurus巨齒龍?白堊紀Tyrannosaurus Rex霸王龍Iguanodon禽龍Giganotosaurus南方巨獸龍Titanosaur巨龍Tenontosaurus腱龍

其他解答:

※中生代: 『2億4000萬─6500萬年前』稱中生代。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雖然此時期恐龍非常繁盛,但是在中生代末期都滅絕了。在這時代出現的哺乳類,僥倖地生存。銀杏、蘇鐵等裸子植物繁茂,在中生代末期,櫻、竹等被子植物出現了。盤古大陸開使分裂,到了白堊紀大西洋即很快地形成了。 (1)三疊紀: 中生代三疊紀。2億4000萬─2億1000萬年前。在三疊紀的初期恐龍出現;在末期哺乳類出現。從泥盆紀到石炭紀大陸板塊互連的盤古大陸,在三疊紀終於開始分離。 (2)侏羅紀: 中生代侏羅紀。2億1000萬─1億4000萬年前。爬蟲類中的恐龍很繁盛,此時大型的恐龍和在空中飛行的翼龍出現了。最古老的鳥類─始祖鳥也出現了。在亞洲針葉樹和銀杏繁茂。盤古大陸繼續分離。 (3)白堊紀: 中生代白堊紀。1億4000萬─6500萬年前。雖然恐龍不斷繁盛,但是在這個時代末期就都滅絕了。在三疊紀開始分裂的盤古大陸到了白堊紀即很快地形成了大西洋。從6500萬年前到現在為止。新生代分為第三紀(6500萬─200萬年前)及第四紀(200萬年前以後)。此時期的櫻、竹、椰子等被子植物分布,鳥類和哺乳類繁盛,不久人類也出現了。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恐龍在某一時期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迷至今仍無人能解。 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關於恐龍絕種的真正原因,自古以來即眾說紛云,但都沒有一個一定的論點,因此到目前為止仍究是一個未解的謎題,在此僅將一些較為人所知的說法分述如下: 1.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 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火藥,則相當於一百萬億噸(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 2.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大衛.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週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3.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4.氣候變動說: 由於大陸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而導致了恐龍的滅亡。 5.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6.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7.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8.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後終於同歸於盡。 9.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10.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 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11.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不過,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 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 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12.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種說法之外,還有「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行星x說」、「太陽系振動說」等較鮮為人知的說法,至於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8758B59A7FA1EEA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xzbthf 的頭像
    bxzbthf

    bxzbthf的部落格

    bxzbt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