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清代的君主集權(字數400-800)

發問:

清代的君主集權(字數400-800) 題目:有論者認為,清世宗設立軍機處,把中國專制政治推上最高峰,你是否同意這觀點?試抒發你的意見. 題目要旨:探討軍機處的組織和職權,與及中國專制政治的發展,以判斷軍機處是否把中國的專制政治推上最高峰. 作答提示: (1)軍機處的組織和職權,是否助長中國的專制政治走向最高峰? (2)軍機處成立後,有否出現過一些專擅國政的軍機大臣? (3)軍機處的設立是否足以把中國的專制政治推至最高峰?又康,雍二帝的君主集權措施有沒有助長中國的專制政治的發展? (4)清世宗設立軍機處,與明太袓廢相相比,何者才是真正把中國的專制政治推上最高峰?

最佳解答:

如果說,明太祖朱元璋企圖集一國之軍政於一身而廢中書省、罷大都督府,但結果證明是事與願違。朱元璋的未竟遺願,卻在清代得以實現。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是通過軍機處這一得心應手的工具,最終實現了前人千方百計想要實現而一直難以實現的目標,把封建專制主義推到寶塔之巔——絕對君權的極權政治階段。 軍機處由於地處宮禁,它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皇帝個人直接授意和嚴密監視之下進行,這就達到了胤禛所設想的“人之使臂、臂之使指”的要求,爲皇帝所完全控制。以軍機處最大的事情“承旨書諭”或“承旨出政”來說,也只不過是“只供傳述、繕擬,而不能稍有贊劃於其間也”的傳令兵和文抄公而已。可是,就是這樣,皇帝還惟恐軍機大臣“專擅”,而設置層層警戒;軍機大臣則處處“小心”、“敬慎”,戰戰兢兢,千方百計地以防止“嫌於攬持”告戒自己,一言一行都要“避專擅之名”,在那種伴君似伴虎的惶恐心情下過活。乾隆年間的傅恒,開創了一人不敢承旨,個人不作書諭的作風,而得持重、老成之美名,並成了往後的軍機大臣的傳統作風。 正因爲軍機處是皇帝獨裁的得心應手的工具而成爲十足的君權的附庸,才會出現如乾隆帝所說“權衡悉由朕親裁”、嘉慶帝所贊“我朝列聖相承,乾綱獨攬”,“一切綸音宣佈,地非斷自宸衷。從下令臣下阻撓國是,……大權從無帝落”的君主極權之局面。 對於這種君主極權的局面,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得意的:“蓋有是君,方有是臣。……昔人言,天下之安危系乎宰相。其言,實似是而非也!” 對於君權不折不扣的附庸——軍機處,清廷亦是滿意的。遠在嘉慶年間,禦史何烺首先以“現軍務久經告蕆”由,認爲“軍機處承辦一切事務,與兵部之專司戎政者不同”,奏請“更改”軍機處“名目”。嘉慶帝當即予以嚴詞拒絕:此“語殊不成話!……何元烺率請改易舊章,而不顧其言之紕繆。所奏斷不可行,原折著擲還!”即便在清末大改官制的高潮中,對於朝野矢之的軍機處,亦始終處於不容改變之列:以其“近接內廷,每日入直,承旨辦事較爲密、速,相承至今,尚無流弊。自毋庸複改!” 爲什?清廷對於軍機處會愛不釋手呢?清末有人作過較爲準確的歷史分析:“內閣之制,在前明有嚴嵩之奸,張居正之專擅,周延儒、溫體仁之邪佞傾國。及至本朝,乾綱自秉,舊染一新。然以聖祖仁皇帝之天亶聰明,猶有鼇拜、明珠、索額圖之小作威福。自設軍機處,名臣賢相不勝指屈,類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過有庸臣,斷不至有權臣。……軍機處雖爲政府,其權屬於君;若內閣,則權屬於臣。” 但是,具有革新思想的有識之士,面對由於君主極權政治所造成的政治黑暗、思想錮禁,社會停滯、國弱民貧,以致出現落後挨打的局面,對於軍機處這一附庸是取批判和否定的。道光年間的內閣中書龔自珍,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上大學士書》中,對軍機處就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內閣何以反爲外廷乎?雍正後從內閣分出軍機處故也。……軍機處爲內閣之分支,內閣非軍機處之附庸也。雍正辛亥(九年,西元1731年)前,大學士即軍機大臣也,中書即章京也;壬子(十年,西元1732年)後,軍機處爲諭之政府,內閣爲旨之政府;軍機處爲奏之政府,內閣爲題之政府。似乎輕重攸分?!……昔雍正朝,以軍務宜密,故用專折奏;後非軍事亦折奏,後常事亦折奏,後細事亦折奏。今日,奏多於題,諭多於旨,……絕非雍正故事!……自閣臣爲閑曹、冗員,而並科臣亦成閑曹、冗員,……通政司亦閑曹、冗員!”他進而提出:“必也正名。名之不正,牽一發而全身爲之動者此也”;力主“姑且依雍正中故事:六部專辦六部之事,內閣辦絲綸出內之事;停止六部(官員)送軍機處,其由軍機中書(即章京)升任部員後,不得奏留該處,立飭回部當差。如此,庶變而不離其宗,漸複本原,漸符名實。” (選自《清史論叢》第五輯,中華書局1984年版。)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他解答:960E6207E048F01D
arrow
arrow

    bxzbt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