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請問東周中,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分野是如何定義?

發問:

請問東周中,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分野是如何定義? 請問東周中,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分野是如何定義? 請問東周中,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分野是如何定義? 請問東周中,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分野是如何定義? 請問東周中,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分野是如何定義?

最佳解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實春秋時代是有不同定義的。 春秋時期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是一本編年體史書,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但這並實是做普遍的分法。我記得教科書上作常見的分法是,從前770年平王東遷起,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資治通鑑的開始),緊接戰國時代。也有學者認為,前453年三家滅智,七國爭雄局面已經形成,應該以此作為戰國的開始。

其他解答:

春秋歷史因孔子根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而得名,從周平王東遷始,下限按郭沫若說,依《史記六國年表》的始年,界標定在周元王元年(西元前475年)。 由於周王室自平王東遷後,王室衰微,周天子權力下移,周王室無法有效維持秩序,往往必須要仰賴強大的諸侯支持,才能發號施令;其次是大國爭霸,從鄭莊公起,大國藉由會盟方式擴張權力,甚至成為維持秩序的中心,遂有春秋五霸的出現。另外,少數民族深入中原,與中原諸國經常發生衝突,於是尊王壤夷成為會盟的重點要務。 至於戰國則大體上是以司馬光《資治通鑑》為準,以三家分晉作為戰國的起始。理由在於司馬光認為,三家分晉之前,中原諸侯國尚且在表面上尊重周王室,重視封建禮法,但是周王封韓趙魏三家諸侯後,等於認同了士大夫欺凌公室的行為,自己將封建禮法毀去,以至於自此以後,各國爭雄,不再尊重周王室,成為群雄並立的戰國局面。|||||春秋時期魯國的史官把當時各國的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記載下來,一年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編寫,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稱為“春秋”。孔子根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孔子編訂的《春秋》記載了從魯隱西元年[BC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BC541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的起止年代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大體相當,所以歷史學家就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敍事方便,春秋時期始于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的那一年[BC770年],止于BC476戰國前夕。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時人稱呼這七大國為“戰國”。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始於BC475年,止於BC221年。|||||三家分晉 晉被拆成 吳 越 燕 也有人說是 齊被篡位 田齊篡位姜齊8758B59A7FA1EEA7
arrow
arrow

    bxzbt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