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我需要揚琴的資料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發問:

揚琴的資料

最佳解答: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c/Yangqin1.jpg/300px-Yangqin1.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402型揚琴 揚琴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種兼具打擊樂器及弦樂器特點的樂器,普遍使用於中樂團,有「中國鋼琴」之稱。 名稱 亦稱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瑤琴等,但現今幾乎統一稱作「揚琴」。 歷史 起源 揚琴最早源於中東阿拉伯、波斯等地區,時稱為「Santur」。後流傳到歐洲、北美洲及大洋洲,有「Dulcimer」、「Cymbalom」、「Hackbrett」及「Psaltery」等種變體。最初的擊弦工具是木製小槌,使得音色清脆為揚琴一族的特點。 中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6/BuikCymbaal.jpg/200px-BuikCymbaal.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Cymbalom 而中國最早出現揚琴的年代,據史料記載,約於明末廣東一帶。據推測,揚琴的出現,有可能因Dulcimer,或是借鑒於翼琴所產生的。理論根據是在1511年英國出版了一本音樂書籍,即已介紹了Dulcimer,若因後來西學東漸而傳至中國是可能的。 另一個說法是明末義大利人利瑪竇將歐洲的翼琴運至廣州及北京,但因當時中國工業落後,無法仿製其精巧機械,遂變更鍵盤系統,改以雙手持細竹擊奏。 無論以上兩者說法孰為正確,揚琴非源自中國是可以肯定的,這點可由揚琴的另名「洋琴」獲得佐證。 構造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c/ca/Yangqin2.jpg/200px-Yangqin2.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琴碼與弦 揚琴以擊弦發聲,音箱以木製成,狀如呈扁平的梯形,上有百餘條弦,雙手持琴竹擊奏。 弦 現今揚琴通常有200多條弦,看起來十分複雜,常讓人誤以為敲擊揚琴相當困難。事實上,揚琴一個音通常由1~5條弦組成,以求增強其音量。(這在弦樂器很普遍,例如鋼琴) 隨著音色高低調的不同,弦的粗細及跨距也有幾種不同規格。另外,弦係由左右兩端蓋板下的螺絲栓著,若要調音,須重新調整螺絲,控制弦的鬆緊。也由於弦實在太多,使得揚琴調音非常艱辛。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7/75/Yangqin3.jpg/200px-Yangqin3.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琴竹 琴碼 琴碼,為琴面中凸出頂弦的錐狀物,一共有四或五排,由右至左分別稱為低音碼、左碼、中碼、右碼、半音碼。不同於古箏,揚琴的琴碼是無法移動的。 由於揚琴有200多條弦,琴碼的用途就是將弦的某處撐高,並敲擊其左側的部分(但左碼左右側皆可敲擊)。琴碼與弦的位置經過特殊設計,使得弦看起來彼此高低交錯,是揚琴製造的關鍵。 琴竹 琴竹是擊弦的工具,亦稱琴筧、竹鍵等,材質為竹。圖中黑色部分為橡皮,為擊弦用,;另一端則為雙手持竹處。 有一種特殊技法稱為「反竹」,係將琴竹軸轉180°,即不以橡皮擊弦,改以背部的竹面直接擊奏,使得聲音乾枯有金屬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f/fa/Yangqin4.jpg/200px-Yangqin4.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滾珠、變音槽 滾珠及變音槽 揚琴左右側都有「滾珠」將弦抬高,以降低弦與螺絲間的雜音。 部分新式揚琴更設計可以迅速移動滾珠的裝置,稱為「變音槽」,祇需手指之力就可以立即滑動滾珠位置,甚至在演奏時亦可,使得少數樂曲對特殊音的要求變成可能。 奏法 以雙手持琴竹擊奏,通常左右交替。常中樂團中,常擔任合音或琵音角色。另外亦可用琴竹尾部鈎奏,以發出更清脆的音質。鈎奏時通常是從上至下鈎,音主要來自最上方的一條弦。由於揚琴音量小於中樂團其他樂器,故常位於樂團最前排(指揮前方第一排)。另外,揚琴出色的伴奏音色,成為胡琴、笛等國樂器獨奏時不可缺少的伴奏, 所以又有「中國的鋼琴」雅稱。 揚琴敲擊後的殘響(餘音)相當長,若樂曲要求敲擊後立即收音,則需要以手撫弦,使之停止發聲。 音階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c/c3/Yangqin5.jpg/300px-Yangqin5.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揚琴七聲音階(1=C); 及半音碼、左碼、中碼、右碼、低音碼 揚琴音階排列方法合乎全音、半音。例如中央C位於中碼左側,底下數來第三碼的位置。以此音為中心,每往上一碼就增加一個全音。 若想要找出一組七聲音階,可從中央C往上二個碼,找出前三個全音(Do、Re、Mi)。而七聲音階要求第三及第四個音(Fa)是半音關係,中碼左側不可能存在半音,所以須移動至左碼右側找尋。當找出Fa後,它與第五(Sol)、第六(La)、第七(Si)音由於也是全音關係,所以就在上面,等到找到高八度的Do時,又需要至左碼左側找尋。 這樣的特性使得揚琴是一個非常容易轉調的樂器,理論而言,只須向上位移一碼,整首曲子即能升一個全音。揚琴也的確在民族音樂中常扮演轉調角色,但缺點即是西方五線記譜法會太過複雜,故現今揚琴主要使用簡譜。 著名製造廠 北京星海 著名樂曲 獨奏曲 喜訊 彈詞三六 邊寨之歌 雙手開出幸福泉 春到清江 旱天雷 龍船 節日的天山 將軍令 映山紅 土家族擺手舞曲 林沖夜奔 協奏曲 雅魯藏布江邊 黃土情 憶事曲 海峽音詩 金翎思-滿鄉隨想

其他解答:

揚琴源於中東,盛行於波斯(即伊朗)一帶,於公元十二、十三世紀時向西傳至歐洲,流行於東歐各國。約於公元十六世紀時萬曆年間傳至中國。古時候的中國,把由西方經陸路傳至之事物,冠以“胡”字,如胡樂、胡服;而經由東南方水路傳來的,則加以“洋”字,如洋火(火柴),洋教。故洋琴(俗作揚琴)一詞,則顯示這樂器是由東方海路而來。 以前廣東人所造的揚琴多是蝴蝶形,故俗稱蝴蝶琴。它是利用一對竹棒敲打弦線而發聲。經過多年的改良,特別是增加的滾軸與變音推槽,使調弦又準又快。揚琴音域寬闊,除可彈奏簡單的和音外,亦能奏出快速的琶音,效果流暢明快,經常擔任伴奏及獨奏。8758B59A7FA1EEA7
arrow
arrow

    bxzbt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